香包最早稱容臭,屈原《離騷》中有"扈江籬與辟芷兮,紉秋蘭以為佩",當時的香料是辟芷、秋蘭。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稱呼。中國傳統(tǒng)的香囊多用綢布制成,內(nèi)裝雄黃、熏草、艾葉等香料。一說香包可以避邪,端午節(jié)時多會配掛香包。
慶陽香包又稱"絀絀",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。按照剪紙的圖樣,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,然后縫制成不同的造型,內(nèi)芯填充上絲棉、香料,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、精致漂亮的刺繡品。
2001年,文物專家對慶陽境內(nèi)宋代雙石塔進行搬遷時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只刺有變形梅花、荷花及纏枝花紋飾的香包。據(jù)考證,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,但仍色澤艷麗,圖案如新,被美譽為"千歲香包",這是迄今我國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香包。
慶陽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和豐厚的文化底蘊。5000多年前,慶陽的先民們就在這里植五谷、飼六畜,農(nóng)桑并舉、耕織結(jié)合。而與之相生相伴的香包、剪紙、刺繡、皮影等民俗文化,代代傳承,歷久彌新,煥發(fā)著生機與活力。
慶陽香包內(nèi)容豐富,取材寬泛。天地萬物,山川日月,無所不包。且用料簡單,一布一針一線加一珠而已。布料多用絲綢或彩布,線絮全為五顏六色的彩線。刺繡手法多樣,有手繡、鎖繡、補繡、納繡、套繡等,在縫制中有剪樣、鎖邊、打結(jié)、繡樣、吊絮、穿珠等工藝。其針工細密,繡中罕見。
“八歲學針線,十三進繡房。進入繡房繡鴛鴦,百樣故事都繡了?!币会樢痪€,都濃縮在香包里,人生百態(tài),或奢華,或平淡,不用評說,形意相現(xiàn)。在這小小的香包里,不僅包裹著沁人心脾的香料,還有千百年不滅的手藝人精神,以及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