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居住的院子盡頭,樓宇背靠著一座算不上山的小丘,受周邊梁峁山勢分割,小丘自成一體,因其尋常不便取名,行經(jīng)此處的人常喚它“峁峁”。
院內(nèi)建筑遮蔽了沿途的景觀,也使小丘成為院落深處隱藏的背景。平日走在人行道上,來來往往不過極為稀疏的幾人,以至感官上總有錯覺,這并不是我長住的地方。陌生的面孔帶著習以為常的疏離,在行走的路程里,有時,我會情不自禁地陷入惶恐。
起初,在這不熟悉的領地,為緩解部分焦慮,我將目光投向山上生長的樹木,它們看起來已有些年歲,健碩的枝干筆直挺立著,與天空的深邃遙相呼應,從高處俯瞰,和諧巧妙地融合而不失遒勁。雖不知是何樹種,但這些植物觸角般勇敢的探試,常給我莫名的欣喜和安慰,視線所及處,仿佛我也化身其中一枝,任由身軀在天空自由舒展。在往后的爬山經(jīng)歷中,這些樹的身份一一得到了驗證,也正是這些樹,在每個難以入眠的夜晚,它們樸實的葉子顫動著,搖曳的枝條靈敏地將風的訊息精確地傳遞給我,冥冥中指引我、召喚我義無反顧地上山去,探尋另一種風景。
起初,在所獲無多的體驗里,上山的驚艷之筆全賴各類植物和昆蟲來支撐,這些山丘的主人使我深感訝異,童年沉睡的記憶潮涌而來,身體的蘇醒使我在渙散中為之一振。昆蟲不厭其煩地翻越在草間,戰(zhàn)爭和矛盾是常有的事,幾只螞蟻攪作一團,爭搶一具蚜蟲的軀殼,生存本能驅(qū)使著昆蟲不停地遷徙,安營扎寨宣示領地的主權。有一回,因急趕著爬上山,我氣喘吁吁踏過凌亂的野草,穿過一排幽暗隱秘的松柏,在小丘盡頭,竟有意外發(fā)現(xiàn)。一座不知建于何時,也不知經(jīng)何人修葺,甚為凋敝的涼亭坐落雜草深處,無人問津的荒蕪攀緣而上,侵蝕了亭柱和吊梁,朱漆斑駁、雕花殘敗,灰色蛛網(wǎng)淹沒了大半個亭臺,塵埃掩去木質(zhì)紋路,修亭之人的苦心雕琢幾經(jīng)歲月磨蝕,以至面目模糊。
隔著暖陽,亭臺仿佛穿越時空,驀地來到了我的面前,在落寞的心坎上撬開了一個呼吸的小口。自此,每遇心情郁結之時,我總會悄悄地來,獨自完成傾吐的儀式,亭臺是沉默的記錄者,寬容地接納我每一次誠心地交付。漸漸的,這里人氣驟增,曾經(jīng)的荒涼地慢慢變得熱鬧。談天說地的常常聊得熱火朝天,嬉笑玩樂的人們相約結伴前來。待熙攘散盡,只身靜享亭中月光,舒緩的山風拂過臉頰,耳后的每一縷清涼像多年的老友絮絮叨叨,飲醉于時光陳釀,不覺年華濃縮為剎那。
當一座煥然一新的亭臺醒目地佇立在風口,光影中細柳浮動,站在簇新的地磚上,往昔恍然若夢。悵然若失的我,一時竟難以撫平內(nèi)心的突兀和生硬,深刻懷念初遇的那個下午,時光累積賦予它飽滿滄桑的容顏,瘡痍滿目的世情變遷難掩它厚重沉穩(wěn)的華彩,作為永恒的美學形象,它是歷史本身。難以割舍的情愫幾度使我痛不欲生,但我確信,漠視的外衣下,一顆在時光中艱難跋涉,穿透撲朔迷離的想象,將靈魂的勇毅精心鋪設在塵世的心,從不曾凋零半分。
傍晚時分,小城漸次燃起燈火,昏黃的光暈慰藉著孤寂的遠山。草棵叢中,幽幽蟲鳴趕走地皮的瞌睡和被日光炙烤的疲累,揺憾打盹和昏睡。亭中有涼風穿過,月影輕薄如紗,將亭上瓦片浸得銀潤透亮,靠坐在欄桿上,太陽的余溫熨帖地撫慰著后背,翻新的亭臺圍攏過來,敞開胸懷、引領我奔赴星辰大海,孤獨打開窗扇,在熠熠星空下,輝映著一座亭子的前世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