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人類未有文字之前,人們刀耕火種,結(jié)繩以記事。據(jù)說倉頡造了文字,“而天雨粟,鬼聞哭”。天上下糧食,自然是好事,鬼為什么要哭?難道文字能鎮(zhèn)壓魑魅魍魎嗎?小時候在鄉(xiāng)間,誰家孩子晚上哭鬧不休的話,就請來識文斷字的人用墨筆寫一紙?zhí)N在炕頭:“白馬將軍夜夜游,小兒啼哭不止休。過路君子念一遍,鋼刀斬斷鬼驢頭?!边€要用紅筆畫一顆似人非人、似驢非驢的鬼頭,架于兩把鋼刀之間。據(jù)說很是靈驗,孩子當(dāng)晚就不哭了。還有,誰要是撞了“賊風(fēng)”,皮膚起了疹子,也會在肚皮上用墨筆寫“前朱雀后玄武,左青龍右白虎”之類的文字,并用墨筆畫些圈圈,亦能遏制疹子的蔓延。民俗專家研究證實,古時候人們過年時貼對聯(lián),就是為了禳災(zāi)、辟邪、鎮(zhèn)鬼。過去在鄉(xiāng)間,有人不會寫字,過年時就用碗涂上墨在紅紙上拓幾個黑圈圈貼于門首,遠(yuǎn)看和對聯(lián)沒有什么差別。漢代劉向說了一句很通透的話:“書猶藥也,善讀之可以醫(yī)愚?!彼闶前盐淖值墓πдf到了點子上。當(dāng)然,這已是人類有了文字之書以后的事了。
二
世間黃白之物,人皆愛之。很多人愛之急切,就迷失了心性,“金疙瘩銀疙瘩還嫌不夠”,最終墮入一個“貪”字牢籠,一輩子掙不脫。古今中外,這樣的“錢奴”比比皆是。唐代有個叫張說的人寫了一篇《錢本草》,很是精彩,讀后很是叫人感慨?!板X,味甘,大熱,有毒。偏能駐顏,采澤流潤,善療饑,解困厄之患立驗。能利邦國,虧賢達(dá),畏清廉。貪者服之,以均平為良;如不均平,則冷熱相激,令人霍亂。其藥采無時,采之非禮則傷神。此既流行,能召神靈,通鬼氣。如積而不散,則有水火盜賊之災(zāi)生;如散而不積,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。一積一散謂之道,不以為珍謂之德,取與合宜謂之義,無求非分謂之禮,博施濟(jì)眾謂之仁,出不失期謂之信,人不妨己謂之智。以此七術(shù)精煉,方可久而服之,令人長壽。若服之非理,則弱志傷神,切須忌之?!睆堈f以神農(nóng)本草筆法,把一個“錢”字根根莖莖、枝枝蔓蔓說了個透徹,不愧一劑醒世藥、救心湯,堪稱文字為藥的典范。然而,世人所不知的是,這卻是張說的一篇悔過詞、懺悔語。張說是洛陽人,武則天臨朝時入仕,歷仕四朝、三秉大政,是唐代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文學(xué)家,有主推“開元盛世”之功,且文筆鋒健、才思敏捷,掌文學(xué)之任30年。然而,他一生仕途坎坷,三起三落,除過性格直率,屢次觸犯權(quán)貴和皇帝外,他還有一個毛病,就是過于貪財好貨。唐玄宗到泰山封禪,命張說為封禪使。之后,凡參與封禪的官員皆晉升一級,張說卻把自己的女婿鄭鎰偷偷由九品小吏一下子提升至五品,并賜緋色朝服。玄宗大宴群臣,看到鄭鎰,問他為什么升得這么快。鄭鎰無言以對,戲子黃幡綽說:“此泰山之功矣!”這也是后人把岳父稱作“泰山”的來歷。以張說為個案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人嘴上說把錢財之物看得很淡,但一顆心、兩只手卻抵抗不住誘惑,最終做了金錢的俘虜,也是可悲啊!
三
北洋之初,袁氏當(dāng)國,正是一個魚龍混雜、強(qiáng)梁橫行的時代,不僅一群擁兵自重的武人趁亂摸魚,就連一些不甘寂寞的文流也懷揣所謂的帝王道、屠龍術(shù),以文字為藥餌,輾轉(zhuǎn)于豪門之間,奔走于紛亂江湖,想要伺機(jī)撈個拜將封侯,封妻蔭子。此際,就有人稱“曠代逸才”的湖南人楊度串聯(lián)通毓筠、李燮和、胡瑛、劉師培及嚴(yán)復(fù)六人,聯(lián)名發(fā)起成立臭名昭著的“籌安會”,以討論國體問題為名,揣掇袁世凱復(fù)辟稱帝,史稱“籌安六君子”。這件事很快引起革命黨人一片嘩然,先是蔡鍔將軍在云南通電,發(fā)動護(hù)國戰(zhàn)爭,接著各省紛紛通電,討袁聲浪沸反盈天。最可笑的是,山雨欲來、黑云壓城之際,老袁的心腹陜西陜南鎮(zhèn)守使陳樹藩、四川將軍陳宦、湖南將軍湯薌銘等也通電獨(dú)立。特別是陳宦的通電,像一劑毒針,直接將老袁送入絕望的深淵:“自今日開始,四川省與袁氏個人,斷絕關(guān)系;袁氏在任一日,其以政府名義處分川事者,川省皆視為無效?!笔虑榈竭@一步本來就可以畫個句號了,然而偏偏有好事者作了一幅絕佳妙聯(lián),為這場鬧劇留下了歷史的注腳:“起病六君子,送命二陳湯”。“六君子湯”和“二陳湯”分別是人參、甘草、白茯苓、白術(shù)、陳皮、半夏等六味中藥和半夏、橘紅兩味中藥組成的湯頭,前者有益氣健脾,燥濕化痰之功效,后者為祛痰劑,有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之功效。然而用在這里,卻深得文章“辣”字訣,入骨三分,直達(dá)腠理,別開生面,堪稱文字成藥的典例之作,讀后一笑之余,讓人不得不佩服晚清民國時期那些文人的人情洞徹和文字練達(dá),真是高手呀!
四
中醫(yī)之術(shù)自黃帝、岐伯肇始,一路下來,宛然一條博大精深的河流,遵循的是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(xué)思想,貫穿的是醫(yī)者仁心、救世濟(jì)人傳統(tǒng)道德觀念,其最高宗旨與文字典籍一樣,都是療救人心、拯救靈魂。所謂大醫(yī)醫(yī)國,就是這個道理。古往今來,文字入藥,往往能夠完美融合、相得益彰、交相輝映,能奏奇效。唐代著名禪師、壽星石頭希遷曾以處方形式告誡世人:“好肚腸一條,慈悲心一片,溫柔半兩,道理三分,信行要緊,中直一塊,孝順十分,老實一個,陰騭全用,方便不拘多少?!狈梅椒椋骸按怂幱瞄_心鍋內(nèi)炒,不要焦、不要躁,去火性三分,于平等盆內(nèi)研碎,三思為末,六菠蘿蜜為丸,如菩提子大,每進(jìn)三服,不拘時候,用和氣湯送下。果能依此服之,無病不瘥。切忌言清濁,利己損人,肚中毒,笑里刀,兩頭蛇,平地起風(fēng)波,這幾點速須戒之。以前十味,若能全用,可以致上福上壽。”可惜,今人大都忙于奔競,停不下腳步去慢慢品味這一劑普陀養(yǎng)心之方,兼之滿心浮躁之氣郁結(jié),更不可能有心思坐下來,多參悟一份人情世味,熬文字成藥,為自己祛濁氣、去俗氣了。